1、问题的提出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步的逐步深入,会展业作为产品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会展业也逐步进步起来,自改革开放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会展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却未能跟上会展业进步的步调。大部分高校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也不尽如人意,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社会实践都存在着紧急的缺点。换言之,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会展人才与市场的需要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在就业之后并不可以直接上手还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对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就提出了新的需要。本文拟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2、国内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近况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深度不够。到现在为止全国大概有180多所高校设置会展专业,但因为国内会展业起步较晚,会展人才的培养仍旧处于探索阶段。第一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悉高校会展课程大多是会展有关的理论常识,实践课程的设置少之又少,可见高校多看重理论的灌输并不重视实质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合适企业的需要,只了解理论常识缺少实战经验。多数企业不想录取刚毕业没社会经验的会展人才,这无不来自于高校对于会展人才培养的缺失,课程深度不够。
(二)会展人才供需双方标准不同。现在好多高校基于会展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教学改革,但从就业的反馈状况来看依旧不是非常理想。究其缘由,就是高校与企业对于会展人才的需要标准不同。高校侧重于理论常识的灌输,将我们的学生定坐落于会展业务的管理或者策划而不是进行一线的实践。这就使得高校的改革不立足实践,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并没进行实质的调查来依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而是进行拍脑门式的想当然的改革。然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更关注常识结构与能力的结合,不止是拥有丰富的理论常识企业更期望我们的职员拥有好的动手能力,对于工作中得细节可以进行非常不错地把控。双方对于会展人才的规范不同致使了会展人才对接的问题,长此以往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
(三)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多数为非科班出身。出色的师资团队是保证教学目的顺利完成的要紧条件。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会展专业的老师都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型过来的,不只没扎实的专业常识也没丰富的教学经验。这种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虽然与会展有关但其课程的推行依旧是基于前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会展教学,也就是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其教授的内容依旧不能离开前专业的思路束缚,这就致使老师并不可以真的的把会展专业的精髓授与学生。
3、国内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改革课程,加强实践类课程比率。实践是切实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重点。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除去理论课程以外还要有相当比率的实践课程。只有理论课程的话学生只能为了应对考试死记硬背,考试过后之前所学的理论常识就会忘掉大半。只有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才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灵活地运用理论常识。譬如天津商业大学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备肯定水准的会展职业技能比赛,还鼓励学生在校内办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二)对话企业,一同促进会展人才培养。供需双方对于会展人才的双重标准是导致会展人才培养难点的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所以进行校企对话十分必要,可以以研讨会的形式校方领导与企业管理层一同出席,校方将我们的会展人才培养策略推荐给企业,企业也可以坦诚不公的将自己对于人才的需要状况告之校方,双方可以就两方对于会展人才定位的偏差进行探讨。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中获悉高校对于会展人才的定位与会展人才在那几个方面存在优势与劣势以便将来对会展专业学生进行合理地职位安排。对于高校而言,学校的职责就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就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说到底高校就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以在校企对话上高校应该充分参考企业的建议和建议进行相应地课程改革。在校企对话中非常重要的是双方真诚对话,可以把我们的真实想法讲出,然后将改革切实的付诸实践,而不是敷衍了事依然各自闭症门造车。
(三)扩充师资,切实提升教师素养。国内会展教育业起步较晚,在师资方面可以说是紧急缺少。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只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关系到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在职教师的再培训。针对在职会展专业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设立在职教师再培训基地,按期对其专业常识、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教师之间进行课程讲课的讨论,推荐技巧,严厉禁止教师对于常识还是一知半解的状况就对学生进行讲课。第三,适合调整教学计划,引进外来师资,可以聘任企业有经验的专职职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讲课向学生解说最新的行业信息。只有企业的专职职员才真的地深入到实践中去,才更深的认知目前的行业信息了解企业需要哪种人才。或者将实践课程交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一同完成。如此即兼顾了实践课程与真的的企业实践的一致性又提升了在职教师对于实践课程把控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