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点击数:117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www.iaindb.com

    1、1931-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

    1931年7月,日本以中朝农民民事纠纷为由制造“万宝山事件”和“朝鲜排华惨案”,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两个月后,日本关东军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并依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占领沈阳,制造了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军事上不抵抗”[1]156方案。日本的武装侵略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全国各界飞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强烈抗议日本侵略行径,需要中央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伴随反日情绪空前高涨,各地学生纷纷游行请愿,各地的反日通电也如漫天雪花般飞舞,到1931年底,仅《申报》一家报纸就发表抗日通电宣言500多份[2]23-24,各地纷纷成立各种抵货组织,爆发来势汹汹的抵制日货运动。

    2、抵制日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抵制日货运动旨在通过不交易日货、烧毁日本产品、拒绝装卸日本货物、不受雇于日人、断绝与日本银行来往、国人拒乘日轮、货物拒用日船装运等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目的。从短期经济成效来看,在坚决的抵制浪潮下,抵制日货运动效果显著。

    (一)抵制日货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抵制日货与倡导国货相伴而生,“大家要彻底的排斥劣货决不可尽靠西货,非自己努力制造国货替代不可”。因此国人在抵制日货的同时,采取各种办法积极振兴国货,使国货得到厚爱,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步。同时为抢占日本工厂在华的市场份额,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国货厂商争先改进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国货竞争优势,从而激起本国商品技术改革。“抵货之道,自当搜求国内自制代用品及积极研究自制材料,如酸、酒精、硫磺等”[3]362。通过自主研发、改良商品、提升效率,1930-1933年国内部分材料产量均得到大幅增加。

    抵制日货会使市场日货提供降低,其商品价格“泡沫”将破灭,进而引发市场相同种类商品价格总体降低。对买家而言,在买家对产品的评价维持不变的状况下,买家购买产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质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将扩大,从而带来买家剩余的增加和扩大,提升买家的经济福利。

    (二)抵制日货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进步水平较低的中国,抵制日货运动在大幅降低日货对华输入,促进民族工业进步的同时,日本各界也采取“反抵制”方案,对国内经济进步带来一些附带影响。

    1.华货出口数目减少

    抵制日货运动不只对日货输华导致巨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华货输日。
    1930年华货出口日本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4.20%,1931年出现短暂上升,达到29.13%,但1932年急剧降低近9%,到1933年更是降低到15.65%[4]52。同时,不少中国出口日本的原材料的出口量也遭到大幅下滑。

    2.国家关税收入降低

    自1913年日本超越英国,成为国内对外贸易第一进口国后,日本一直占据着国内对外贸易的第一位。
    1930年日货输华占国内入口贸易的24.98%。“九一八”事变后,民众的抵制运动对中日贸易导致严重干扰,当年日货进口降低到18.48%,次年降低到14.21%,1933年日货进口比率更是降低到9.88%,日货进入中国数目急剧降低[5]1072,国家关税收入也随之降低。

    抵制日货运动对在华日资工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棉纺织业为例,1930年日本在华建厂43个,总投资约1.3亿,“九一八”之后,这类工厂相继陷入停滞。伴随日本公司舍弃国内市场,包含有关关税在内的各种税收的征收随之降低。

    其次《中日关税协定》签订,对中国进口日货的部分商品有明确规定:在一年至三年内不可以改变现有税率。而这部分商品在日货进口中占据了大约30%左右,其中大多是棉纺织物和海商品。其他可以提升进口税的货物大多是中国民族工业园不可以独立生产,或者商品水平达不到需要的类型[6](P408)。该协议的签订,明显限制了国内有竞争优势产品的生产,使国内进口税收降低。

    3.对民族经济导致偏激行为

    抵制日货运动中,国人对专门经营日货的中国企业多采取焚烧、强砸、扣留、捣毁等方法,使很多企业损失极其严重。以反日会扣留封存日货为例,焚烧、扣留、封存的日货大都是中国商人已经付过金额的货物,这类货物已经完全归属中国商人所有,毁坏这类货物势必损毁了中国商人的利益。同时,不许日本货物在国内市场流通,对中国商业环境产生某种程度不利影响。

    3、抵制日货的经济成效评估

    从日本出口货物额剖析,1930年日本出口额1470百万日元,其中出口中国贸易额387551千日元,占日货总出口额的2.64%。到1935年,日本出口额2499百万日元,其中出口中国贸易额575103千日元[7]325,也就是说,日本对华输出占其总贸易额的比重是2.3%,相比降幅仅有0.34%。抵制日货运动对日本经济影响微乎其微。

    从中国进口货物额剖析,“假定1929年中国进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8]中国进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降低。从1930年至1933年,外货进口份额减少了49.4%。其中日货输华占外货输华的比重从1930年24.98%减少到1933年的9.88%,降幅为15.10%。[9]与整个国家进口份额的降低幅度相比,日货进口降低份额仅占0.30%。简而言之,国人通过抵制日货所带来的日货进口数目降低有哪些用途,效果甚微。 同时,抵制日货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仍要遭到经济运行自己规律的制约。因为中国商品在水平和价格上仍旧没办法与日货相比,国货水平劣而价格高,日货水平优而价格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抵制日货行为的短暂性。同时民众的购买力有限,决定了群众只能凭一时气愤而不买日货,但时过境迁,他们仍会“择价廉物美者而购之”[10]29日货也势必会畅销。《申报》“倡导国货者所用尽皆宣传一类‘空虚方法’,并不曾努力于‘自制足代外货之货’。但‘审别美恶之常识,每人皆有。则一时感触于心而勉用不适合之国货,然久而久之不可以逃此优胜劣汰之公例’,是知其‘倡导之力不久也’”。

    综上剖析,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量上对日货的进口形成了肯定的影响,产生其功用,但并没达到“动摇日本经济根基”[12]28,对中国国内经济腾飞也没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国人试图通过抵制运动达到“解决中日外交上之各种问题”的目的,势必很难达成。

    4、结语

    这次运动持续两年多,涉及商界、工界、学界、农民、常识分子、妇女、华侨等社会各阶层,范围几乎波及全中国。此次抵制日货运动很大的激起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民族品牌的自主革新和民族团结。在中国近代史上,“此次日货抵制运动的激烈化和全方位化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但与以往的任何时期如出一辙的是,此次运动并没达到预期的目的,1933年5月《塘沽协定》的签定,标志这次运动并没压垮日本经济,使中国崛起,非常快日本发动全方位侵华战争。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